聯絡我們

一品堂讀書會
醫療抉擇:醫師和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事

平鎮分院 蔡佩曄醫師

    關於「醫療抉擇」是一本很適合現代所有醫生與病人看的書,它讓醫師了解到要多了解病人的想法,並尊重病人的意願,這已經不是以前那種「醫師至上」的年代了,也讓病人更了解在醫療上,他們能獲得更多的尊重。史懷則說:「最了解自己身體的就是病人自己。」同理,最會中西醫合併的,也是病人,所以身為醫師,我們都要能謙虛地了解病人的背景與想法,才能真正地幫助到病人。

 

平鎮分院 江清華副主任

    看了這本書之心得,我覺得書後結語有一段話說得很有道理,「如果醫學像數學一樣,是一門精確的科學,那麼每一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那正確的治療方式只有一種,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得接受,然而醫學是一門充滿不確定性的科學」,因此要在這充滿不確定性上做選擇並不容易,最好的方式還是醫師和病人一同討論,根據個人需求衡量、調整,當然這之間患者要尊重醫師的專業,而醫師要考量患者的心態,做出最好的判斷,如此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當然最好就是都不要遇到這些問題,這樣就沒有抉不抉擇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多運動保持健康的身體。

 

平鎮分院 陳靜儀小姐

    像案例中第一位病人習慣將所有事情數據化,在得知患者前列腺癌後,就開始尋找所有治療方式詢問並化作數據。並在尋找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已受過治療的患者,並在他們身上得知治療後的癒後及副作用的發生。以此去尋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所以,其實在找尋方式時不要一昧的埋首苦查,多聽聽治療後的成果,或許也能從中找尋出自己所想要的方式。

 

斗六分院 劉春足醫生

    醫學是一們不確定的科學,標準流程可能數年一變,但醫生醫的是人而不是病,是以多方考量,為病人選出最適合最滿意的治療。

 

斗六分院 王子偉醫生

    醫學是一門充滿不確定的科學,即使是臨床治所準則也常隨時間而改變。當病人有了治療的自主權,相對的也增加了承擔選擇的責任和後果,這也是一個難題。就像書前言引用威爾森的話:我們被資料淹沒,智慧卻相當貧乏。如何把資料化為智慧,正是本書所努力探討的方向。

 

和美分院 趙月鳳小姐

    我覺得生病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病急亂投醫,我爸也差點誤信偏方被騙錢,在書中作者也舉了很多的例子,很多的主角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都做出了抉擇,有些結果並不是當事人所想的,但醫療就是這樣,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性,所以抉擇之前應該多跟專業人士討論,再下決定才不會後悔。

 

南屯分院 陳佩瑜主任

    現今不論是網路或報章雜誌都提供了民眾許多了解疾病的管道,讓患者能清楚查詢到對自己比較好的醫療方式,以前的患者,往往是醫師說了算,也比較以治療疾病為導向,現在的患者卻可以跟醫師討論自己的治療方針,講求全人,不僅治療疾病,更要顧全患者的生活品質,如同p78所說的「沒有什麼方式是最好的,每個人所需要的計畫都不盡相同」,在p94中提到「身為病人,你一定要知道醫師是否與你站在同一陣線」而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也必須給患者好的建議,與患者站在同一陣線。

 

豐原分院 林奕丞醫師

    在我們的診務中,每天都可以看到許多相信者,和懷疑者,其實身為一個醫師,遇到相信者,比較好處理,因為與患者間的互信好,才能比較輕易地達到想要的療效。但不可否認,懷疑者也是推動醫學進步的一種力量。像現在有自然醫學、順勢療法等等,都是因為對現在主流醫學中的懷疑,而發展出不同的觀念的醫學。其實醫療本來就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當選定一條路的時候,醫師和患者都一樣期待好的結果,但是人終究無法控制所有,在了解此一本質後,反而還是因為情感而放不下,這就是醫療的真實面相。所以書中提到一些統計方法,學者想要以統計方法來決定某患者該不該進行進一步治療,以及治療的勝率,其實還是無法準確預測,這就是生命啊!

 

鹿港分院 黃雪萍主任

    我們處於醫療場所工作,也常會看到很多類型的患者,但我覺得針對各種形形色色的病人所問的問題,無論是對醫師或醫護人員,他們有時也會有不一樣的解答方式,但最終結果是一樣的,只是說話應對方式不同,例如,最常遇到患者問我們,你們哪位醫師最厲害,其實我們每位醫師都很棒的,但是有的患者可能會回答您,你們自己醫院當然都說很厲害,我想要最厲害的那位,有的患者是你推薦哪位,他們就會信任您,接受那位;有的患者您介紹完,他還是跑去醫師陣容那邊去了解醫師專長,再跑來跟你說先拿名片,需要的話再打電話或找時間來看,有時我們也會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做不同的解釋,甚至把同仁或本身的就診經驗告訴患者,讓他們更能放心就診,有時換個想法,假如今天我們與他們角色互換,我們當患者的,我們想要的就診心態或醫師對我們的病情解釋是否會跟他們一樣呢?或者是更多呢?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鹿港分院 尤珮芸小姐

    當收到書時,醫療抉擇,讓我想起讀大學修過一門醫學倫理的課,而書內容也是類似再增強關於護理人員批判思考的能力,而我想分享書裡頭第三章,「但是,這真是最好的療法嗎?」,在工作上常聽患者問醫生什麼治療最好這類的問題,但我覺得我們醫師很厲害,也會提供患者多方面的治療方式,讓患者選擇自己可接受的療法,所以我覺得這樣很好。

 

沙鹿本院 許偉宸醫師

    作者:傑若古柏曼及潘蜜拉哈次班德 他們是哈佛醫學院的一對醫師夫婦,除了導讀 前言 結語外本書共分成9個章節 探討各種的臨床抉擇,醫學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科學,因此灰色一定有灰色地帶,且可大可小。而在醫療抉擇出現時,往往由醫師和病人與病人家屬共同討論,歐斯勒教授:面對複雜難解的疾病,你該好好聆聽病人說的話,因為答案就在他的話裡。本書寫作在各章節中舉了許多例子,有正反兩面的對照,讓我們了解每個抉擇沒有對錯也運用了許多分析方面與研究數據,藉此來說明如何做最好的抉擇,並將醫師病人,群分成「保守派&積極派」,「相信者&懷疑者」,「自然主義&科技取向」,來推論做醫療抉擇之過程,且抉擇是會變動的。而最好的醫師即是最了解病情及與病人有相同思維了解病人需求的醫師。最後讀完此書深思「信任」兩個字,作為一位醫師應讓病人信任,唯有信任,病人才會全盤托出病情,如果不信任醫師,那醫療抉擇不會真正存在,如何讓病人信任呢?除了提升醫術還要真誠聆聽病人的想法吧!